报告人:陈晓萍 教授 闽南师范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9月17日下午14:30开始
报告地点:嘉锡楼413会议室

个人简介:
陈晓萍,博士,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教授。2007年获得福州大学制药工程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福州大学药物分析学硕士学位(师从陈国南教授和林振宇教授)。2014-202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Christian A. Nijhuis教授和Utkur Mirsaidov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性分子器件及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包括分子整流器、忆阻器及分子结构对分子结电荷传输机制、介电及光电效应的影响。目前已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逾十篇论文。2018年获得中国国家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21获得福建省高层次C类人才(海外引进),2022年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3年入选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4年获得闽南师范大学“龙江学者”优青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1项、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基金1项及高级别培育项目1项。
报告摘要:
分子器件是基于分子/超分子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构建的微纳器件,在实现传统无机半导体的介电、整流、计算及记忆存储等功能的同时有望在纳米尺度的电荷传输势垒宽度下突破传统的电荷传输机制,探究新奇的量子现象,为未来构筑高密度、低功耗、生物兼容的功能性器件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是纳米科学发展趋势之一。 报告人采用高平整度金属基片为底电极、自组装单分子层为活性层及液态镓铟合金为上电极构筑分子结,研究其电荷输运机制、介电响应及光电性质,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媲美商业硅二极管的超级分子整流器;2)单原子取代使分子从绝缘体向导体转化;3)探讨聚集静电效应及分子骨架对卤素取代分子结的极化率、介电常数和电荷传输速率的影响;4)分子结电荷隧穿机制从非相干隧穿逐步向相干隧穿的转变;5)通过原子级极化率高精度调节等分子结的等离激元过电位能量与强度;6)研制超高记忆开关比(105)的单分子层分子忆阻器等。